信长零新闻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军事新闻

九年前的今天,他离我们而去。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最晚被解密的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02-26 22:47:21

 九年前的今天

2011年2月26日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

26岁,他拒绝美国邀请,毅然回国。

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公开信:

“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朱光亚 1924年12月25日- 2011年2月26日

缅怀,致敬。

1949年新中国初立,百废待兴。有一位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念国心切,他抛下一切回国前,牵头起草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犹如一枚“文字核弹”,在海外莘莘学子间炸开了……牵头起草这封信的,就是朱光亚。

(向上滑动启阅)

同学们:

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

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你也许说自己学的还不够,要“继续充实”、“继续研究”,因为“机会难得”。朋友!学问是无穷的!我们念一辈子也念不完。若留恋这里的研究环境,恐怕一辈子也回不去了。

而且,回国去之后,有的是学习的机会,有的是研究的机会,配合国内实际需要的学习才更切实,更有用。若呆在这里钻牛角尖,学些不切中国实际的东西,回去之后与实际情形脱节,不能应用,到时候,真是后悔都来不及呢!

早一天回去,早一天了解中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早一天了解人民政府的政策,早一天参加实际的工作,多一天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现在祖国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我们不能彷徨了!

一点也不错,祖国需要人才,祖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祖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在大革命中翻身了,他们正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官僚资本的剥削,帝国主义的迫害,翻身站立了起来!

从现在起,他们将是中国的主人,从现在起,四万万五千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将在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反帝国主义的大旗帜下,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一个以工人农民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幸福为前提的新中国。

要完成这个工作,前面是有不少的艰辛,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

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了,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

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编者注:节选自《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留美潜心研究核物理

25岁获博士学位

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物理学家吴大猷(yóu)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


△朱光亚在美国学习时留影

这个“做起实验来很拼命的人”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各科成绩全是A。在校时,教授常夸奖他的考卷工整、娟秀,“看起来是享受”。

1947年开始,他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英语论文。核物理这个新兴学科前沿,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1949年秋,25岁的朱光亚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


△1947年在美国学习时留影

学术上表现突出,又在学校合唱团指挥合唱,朱光亚在同学们中间很有号召力。他不仅是本校中国留学生会的主席,还在当时留美中国学生中规模最大的社团中担任分会会长。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回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49年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已有52名决定当时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

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朱光亚已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1950年3月18日《留美学生通讯》刊登《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1950年,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朱光亚(右)任教期间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9年,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

时年35岁的朱光亚挑起重荷。王淦(gàn)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这些在当时就已出名的科学家,还有陈能宽、周光召等一批科技骨干,都是在朱光亚的建议下加入进来,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黄金阵容”。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1993年秋,朱光亚在新疆罗布泊实验基地。

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然而,常人很难想象他是如何“主持”的。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经30多次亲临现场,早期还曾进入爆后坑道实地观察。爆后坑道余温犹存,放射性剂量很大,随时伴有塌方……


△1974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朱光亚。

朱光亚还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且在1994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1996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励。拿到奖金支票后,他马上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奖奖励基金,反复叮嘱,此事千万不要张扬出去。

攒了4.6万多元稿费,他也捐给了中国科协的一个基金会,而自己节省到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年后大家才知道的。

其实不是没有人写,而是写了他个人事迹的文章,到他那里过不了关,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最晚被解密的。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朱光亚因病溘然长逝,享年87岁。

朱光亚魂归“朱光亚星”,永耀苍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信长零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