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杨文军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的玻璃窗前,总是坐着一位说话轻声细语的法官,他就是李洪磊。
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人民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李洪磊的名字位列榜中。十年多的法官生涯里,他把青春时光,化作了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司法温情。
三尺窗口的“铁脚板”
每天早上7点50分左右,李洪磊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立案大厅。整理好制服、调试好电脑,他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翻开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工作轨迹。有一页记载:上午接待12位当事人、审核23份立案材料,下午处理5起信访案件,还要抽空回访3位当事人……这样的工作节奏,他保持了十年。
去年夏天,一位七旬老人因赡养纠纷来立案。老人听力不好,说话又带着浓重的方言,李洪磊就搬着椅子坐到老人身边,凑到耳边一句句询问。为了帮老人理清诉求,他手写了3页纸的笔录,又协调法律援助中心为老人指派律师。案子办结那天,老人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几个煮鸡蛋,非要塞给李洪磊:“孩子,你比我亲儿子还上心!”
类似的故事,在李洪磊的工作中常常上演。为了让当事人少跑腿,他印制了“立案材料清单便民卡”;发现老年人和残疾人立案不便,他主动联系社区协助开展“上门立案”;遇到法律知识薄弱的群众,他就用“唠家常”的方式解释法律条文。人们常说:“李法官的窗口,永远有温度。”
信访室里的“知心人”
信访接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耐心倾听、用心解决”的书法作品,这是李洪磊特意让人写的。在他看来,信访工作不仅是处理问题,更是化解心结。
有位因土地纠纷上访8年的群众,每次来都情绪激动。李洪磊没有急于解释政策,而是泡上一杯浓茶,听他讲这些年的委屈。从地里的收成聊到家里的琐事,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慢慢地,他的态度缓和了,开始愿意配合法院调解。最终,这起长达8年的纠纷成功化解。这名群众握着李洪磊的手说:“我不是非要争个输赢,就是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谢谢你愿意听。”
为了更好地处理信访案件,李洪磊总结出“一听二记三回访”工作法:先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详细记录问题关键点,案件办结后及时回访。这些年,他累计接待信访群众5000余人次,推动化解信访积案30余件。
十年坚守的“硬脊梁”
这些年,李洪磊陆续获得黑龙江省法院系统“办案标兵”、佳木斯市“优秀政法干警”等称号。但在他心里,最珍贵的“荣誉”,是当事人对他工作的好评和认可。
2018年,李洪磊因连续加班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住院期间,不少当事人自发到医院看望他。
一位在他帮助下追回欠款的农民工,特意从乡下带来自家种的蔬菜:“李法官,你可得快点好起来,我们还等着你给主持公道呢!”
这件事让李洪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
十年间,经李洪磊手立案的案件超过两万件,无一差错。
他常说:“立案是司法为民的第一扇窗,我要让群众从这扇窗里,看到公平正义的光。”如今,这位在立案窗口坚守了十年的法官,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岗位,用朴实的言行和职业的情怀,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责任与担当。